品格決定大未來

瞿德淵校長

  自從天下雜誌2003年教育特刊中以『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為主題之後,引發了許多教育方面的省思,該刊編輯寫了這麼一段發人深省的話:以前我們總急著要給孩子最好的,讓他們贏在起跑點上、提早學英文、用最好的電腦、上更好的學校…,但是我們似乎忘記了,多年以後,留在孩子生命裡的,決定他是否快樂幸福的,可能不只是英文數學或電腦,而是在起起伏伏的人生後,能不能仍舊自信樂觀;他懂不懂得好好經營一個家,維繫自己和他人的關係;他能不能憑著誠信、負責、自律和勇氣,贏得一份事業和成就。

  到底我們該給孩子什麼才是對他們一輩子都受用的呢?對大多數的父母親而言,我們終其一生,也許不會累積太多的財產,也沒有什麼名望,但每個父母若都能累積了一些好的經驗與品行,把這些留給孩子,也許就是給孩子最美好的生命禮物。

  父母是孩子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老師,對於影響一生的價值觀和品格教育,孩子更像一面鏡子,反射父母的一言一行。我父親生前一再告誡我們這群子女:「功課可以不好,事業可以不必有所成就,但品德操守不可不佳。」雖然從小父親家教甚嚴,但耳濡目染的是他高風亮節的品格,感受到的是他以身作則的典範。如今我已成家立業,我依然這樣的告訴我的孩子:品德比什麼都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要成為他們學習的典範。

  品格教育也許對我們而言,也許只是一個傳統的道德思想,但近十年來卻已成為歐美日等先進國家教育上的重點,大家都認為:新世紀的教育,讓學生變好,比讓學生變聰明要來得重要。在美國目前有超過三十個州正大力在推動品格教育,布希總統說:「我們不僅要教孩子如何讀寫,更要有勇氣教他們分辨對錯。」澳洲政府特別要求學校將公民教育放在跟英文、數學同等重要的地位;而我們卻已快要把優良的文化傳統給遺忘了。

如今,做家長的也許常會感嘆自己的孩子不聽話、缺乏責任感、更不懂得感恩,爸爸媽媽如今不但淪為孝子孝女,更可憐的還會被孩子視為佣人看待。我十分同情也能理解這些家長的無奈與痛心,但重要的是這樣的現象是如何造成的?也許為人父母者可以想想:我們有沒有以身作則,在生活中給孩子一個正確的示範?我們是否只是「撫養」孩子,而沒有「教育」孩子?會不會僅以物質去滿足孩子的慾望,卻缺乏精神層面的真正關愛?還是經常會擔心孩子吃苦,怕他們能力不足,所以不敢或不願他們去多承擔一點該盡的責任(例如:做家事、參與公共服務)?

要孩子培養良好的品格和德行是無法速成的,品格教育需要父母和孩子先回到家庭生活中。專家建議我們:你需要抽點時間陪孩子做功課、和他們聊聊天,關心他們的學校生活和想法;還要讓他們一起分擔家事,並讓他們知道這是身為家庭一份子的責任;你可以指導孩子整理書包的方法,但要他們自己整理,如果有學用品忘了帶,要學會自己負責;不要照顧得太好,讓孩子知道賺錢不容易,不亂花錢但也不吝嗇;改變自己和孩子的休閒習慣,別用電玩和電視養孩子;即使社會上存在著不公和不幸,也不要向孩子灌輸仇恨。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我們必須「以身作則」,要能深刻體認品格比考試成績、英文或電腦技能更重要。種下好的品行,它會給孩子帶來一生的收穫。父母的每一點善良、寬容、積極樂觀、同情心、公正的德行,以及整潔、勤勞的習慣,無論多麼微小,都會像星光一樣,永遠留在孩子的記憶裡,造就孩子的人生。

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

  隨著孩子年齡不斷的成長,為人父母者經常會發現孩子有些不良的習慣很難改過,這就是所謂的『習慣成自然』。例如說:小孩從小就沒有睡前刷牙的習慣,家長又疏於管教,或是早已對孩子投降了,讓他這個習慣一直長久的發展下去,很可能到了成家立業的時候,仍然是睡前不刷牙。

  什麼是不良習慣?根據專家的看法,不良習慣有以下幾個界定的準則:

一、不良習慣是長久養成的。

二、不良習慣一定是思想的表達:例如當孩子從小就認定讀書比做人重要,只要他把書念好,就可以不用做家事,甚至家中有訪客都不用問好打招呼,長大之後,就會形成孩子自私的人格及自利的表現。

三、不良習慣會使人到無法自拔、自我控制的情境:當習慣已經養成時,變成孩子生活的一部份,甚至是不可或缺的部份,便使人落入無法自拔的地步。例如:小孩習慣走到哪裡,東西就放在哪裡,還習慣性的遺忘它曾經把東西放在什麼地方,完全沒有物歸原處的概念,等到他需要用到此物的時候,全家人都得總動員一番,真是害人又害己。

四、不良習慣會對生活品質造成不好的影響:例如在健康上,如果沒有良好的生活作息、良好的生活秩序,就沒有很好的新陳代謝,身體一定會出許多的毛病。

其實,許多小小的生活習慣好像對別人沒有影響,可是太多的人都有普遍不良的生活習慣時,仍然會對我們的社會產生不好的影響,像是嚼食檳榔後亂吐檳榔汁,造成環境的髒亂不堪;而有些人對於有利於自己的事情會做得很好,但對於跟自己無關的事情,就可以放縱出不良的習慣來。像這種單行道的道德觀與行為,就是一種不良的習慣,對於個人及社會都非常的不利。

然而,要如何才能培養子女擁有良好的習慣呢?我想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要先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如此子女才會樂於接受我們的引導和影響,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其次,就是父母教養子女的態度要明確。孩子會有不良的習慣,父母絕對要負很大的責任,現代的父母常因忙於工作,或是心態上的縱容,以致造成子女不良習慣的形成。我們常常戲稱現代的父母是『孝子』、『孝女』,其實一點也不假,有些父母過度保護或疼愛孩子,常常不忍心讓孩子做這個、做那個,有些父母則是缺乏耐心,都乾脆幫孩子們做好了一切,如此一來,孩子會慢慢養成依賴的個性,只會『茶來伸手、飯來張口』。我相信為人父母者絕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只是這個模樣,所以一開始發現子女有不良的習慣,就要以明確的態度告訴他這是不對的,讓他明白父母希望他有一個良好的教養,將來在社會上能有一個好的風範,那麼他就能有一種責任感。

同時別忘了,父母本身就是孩子學習的典範,所以一定要以身作則。例如:當我們要求孩子的臥室必須要整理乾淨,可是自己的臥房卻是亂七八糟,你想孩子會聽從接受你的勸告嗎?所以身教是十分重要的,而且父母還必須培養一個功夫,那就是不要怕得罪孩子,不要因孩子沒有做到父母的要求,就覺得氣餒、沮喪,更不要怕孩子抱怨,但只要孩子肯去改善,我們便可給予鼓勵,而且既然要求他,就要看著他去執行。

此外,父母在孩子改善不良習慣的過程中,也要適時的陪同孩子一起做,並把自己的方法和經驗具體的教給他,這樣比較容易和孩子取得共識。而且不論彼此之間發生過多少次的不愉快,都應告訴孩子:爸媽還是愛你的!所以家長和子女一起修正成長的路程中,不要有太多情緒化或挫折感,要冷靜的去達成目標,並以身做則,只要有耐心,相信孩子一定能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他山之石

年前閱讀了『優秀是教出來的』這本暢銷書,作者隆‧克拉克(Ron Clark)是位美國的小學老師,在他教書第五年,不過才二十八歲,即榮獲了「全美最佳教師獎」,而且史無前例的被美國總統召見過三次,他以能教出優秀的孩子而聞名,這本書即在傳授許多他獨到的經驗談,分享他教書生涯的許多小故事,也分享他從自己犯過的錯誤中所學到的教訓。

‧克拉克老師的教育哲學就是要帶好每一個孩子,老師必須樹立學生最佳的典範,他相信:自愛、愛別人、自重、也懂得尊重別人,是最基本的道德規範,守規矩、愛讀書還不夠,還要為自己負責、為別人著想,這才是真正的優秀。他運用了自己所整理出來的「超基本五十五條」班規,讓學生無論在言談舉止、學習成績、待人接物等方面都能脫胎換骨,其目的不僅是要讓他們能夠循規蹈矩,更重要的是要他們為離開教室後的人生做好準備。

這五十五條規律受限篇幅有限,我不在本文中呈現,不過當我只是讀過出現在本書目錄上這五十五條超基本班規時,其實感到有些訝異,因為這些規矩實在是非常細膩(例如:全班一起唸課文時,要看著正在唸的一字一句),而且對我們的老師而言,這些也經常是對學生諄諄教誨的規條,好像也沒有什麼特殊之處。但是作者卻能運用這些超基本的班規,培育出一屆又一屆的優秀學生,而且他班上的學生人數並不比我們少(曾經一班有三十七人),學生的社經背景也並不好(他先後教過兩所學校,一所在北卡羅蘭納州偏遠的鄉下,第二所則是自願到紐約市最貧窮的哈林區。)

‧克拉克老師成功的原因,當然不只靠的是這一大堆的規定,還有他毫無保留的付出與耐心,以及他的創意。就如同本書封底的一段話:「對他來說,教書就是製造驚喜,就是製造孩子難忘的經驗。」

我非常欣賞他敘述自己第一次受到柯林頓總統伉儷接見的故事,這故事是從一堂有關報紙的課開始。隆‧克拉克老師為了要使學生實際去體驗如何在報紙上刊登廣告,於是讓學生在小鎮上的社區報上刊登了一則猜謎的廣告,出乎意外的獲得了十封讀者回信;孩子因收到來信而雀躍不已,於是他們決定在全州發行的報紙上加刊謎題,同時透過拉布條、發傳單等方式來爭取更多人的回應,這件有趣的教學活動果然引起更多人的迴響。但孩子們似乎並不以此為滿足,他們還想在全世界流通的報紙上再刊登一則謎題,於是老師要學生去洽詢『今日美國報』刊登一則分類廣告的價錢,沒想到這居然要一萬二千美元。不過學生們仍然天真的想盡各種辦法去募款,直到某天一位自稱為「聖誕老人」的慷慨人士捐款贊助,才讓大家的夢想得以實現。

這件事不但成為全國性新聞節目的焦點,同時也引起美國總統伉儷的重視,因為這道謎題的答案是「每年奪走人命最多的是菸害」,柯林頓總統夫婦不僅透過電話和學生們進行了一場吸菸危害的公開討論會,更邀請他們全班一起到白宮共渡平安夜。這項邀請對這些大部份還未踏出自己家鄉一步的學生而言,意義是格外重大,而且地方士紳也贊助了全部所需的經費,這讓孩子和他們的父母感動不已。隆‧克拉克老師說:「我會一直教書教下去,就是為了學生臉上的喜悅、興奮和感激。我怎麼能放棄這種影響孩子一生的機會呢?」對他而言,教書就是製造驚喜,就是為孩子製造一生難忘的時刻,我相信這樣具有創意與熱忱的老師一定會受學生敬愛、家長肯定。

  可是他在學生生活教育方面的要求也可稱上「治軍嚴明」。他對於學生在生活上的每一個細節都非常的重視。比方說,他教學生去電影院看電影時不可出聲,如果要吃東西,得在開映前先把食物的包裝打開,以免干擾到別人享受電影的氣氛;又如他教孩子與人應對時,要有禮貌,說話有分寸,眼睛要直視對方,要等別人講完,自己再說,這不是基本的禮儀,一個很簡單的事嗎?但是請問現在有多少老師能切實要求學生做到這一點?又有多少家長願意和老師一起合作

,以較嚴格的規律來改善孩子的生活習慣與態度呢?

  洪蘭教授在看了這本書之後,特別有感而發的說:「看了這本書,我了解禮貌是習慣,不但老師要教,父母更要教,優秀的確是教出來的,是書中這位老師反覆的教、不停的教才養成這種好習慣。」當然這種教育是必須講究方法的,教的方法不是訓誡,而是收學生的心,使學生服這個老師,然後願意聽從老師的話。

  我們一向以為美國是一個崇尚自由的國度,他們的老師在教學上具有較多的創意是我們較能理解的,可是隆‧克拉克老師不僅是有創意,更注重學生的生活教育,他的成功經驗應該可以讓我們有更深刻的省思,因為以現在的社會風氣看來,我們的孩子比以前更需要這五十五個教條,這本書值得所有的父母老師細讀。

轉載自:http://www.wsps.tp.edu.tw/~principal/family_2.html#品格決定大未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巫小屋 的頭像
    小巫小屋

    小巫小屋

    小巫小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