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7月10日開始
寫寫又停停的
直到今日〈7月27日〉終於完成了《98.7.6鼻頭角》的照片與文章
要不是前兩天造訪〝司馬庫斯〞
又有照片與文章即將問世
我想《98.7.6鼻頭角》
肯定會被我一拖再拖吧
這次選擇引用專家的說法
好好介紹東北角一番
整個基隆、東北角海岸最迷人的地方,除了寬廣的海洋之外,就是奇妙的地質現象啦!您眼裡所見的每個地質現象,其實都是大自然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所遺留下來的痕跡,這是生命的紀錄,經過學者專家的研究,也讓人們更加地瞭解生命是怎麼一回事,演化又是怎麼一回事,人的力量與大自然相較是如此渺小,又怎能不以敬畏之心來看待大自然的變遷呢?
基隆、東北角有很多地質現象的保存是迫在眉梢的。舉個例子來說,其實東北角所擁有的海蝕平台,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地質現象,國外一些地方的海蝕平台因為上面長滿了生物,所以呈現黑色,不像台灣的海蝕平台色澤美麗。但台灣近年來因為種種人為的破壞,生態的保持產生危機。
在欣賞我們為您製作的「地質解說」的同時,還希望您也能停下您的思緒稍做省思,除了為您展現東北角知識性的一面外,還希望您也能體會大自然之美,進而重視自然生態的保護,也同時願意為我們的下一代,繼續保存大自然的純真原貌。
From: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2/C0225200325/2/index.htm
鼻頭角的位置是在台北縣瑞芳鎮的最東邊,本身是東北角海岸突出海上的一個岬角,而這裡可是觀察海岸地形的最佳地點呢!
鼻頭角在海域的地理位置上是很重要的,以鼻頭角為分界點,鼻頭角以北的海域屬於東海,以南的海域屬於太平洋。因為它突出來的岬角,使得海水因潮汐的流勢而有「涸流(退潮時的 潮水)沖山、南流(漲潮時的潮水)沖海」的現象,且涸流比南流要來得強勁。
From: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2/C0225200325/1/5.htm
我們將車子停在鼻頭國小入口處
鼻頭角步道的入口處
位於鼻頭國小'旁
鼻頭最熱門的磯釣釣點
綠草如茵的望月坡
鼻頭角燈塔步道
稜谷步道上
請提高警覺
因為
一側是山壁,隨處可見告示牌上寫著:『小心落石!』
一側則是:『小心斷崖!』
儘管風景優美
但是
卻不適合久留喔!
斷崖下
清澈的海水
鼻頭角燈塔
謝絕參觀!
奇?
最南端的墾丁燈塔卻開放的
從鼻頭角燈塔遠眺對岸的龍洞
稜谷步道可以欣賞到豐富的地質景觀,壯麗的海岸線,一路拾級而上可見達雷達管制區,翻越岬角上的山稜,住回欣賞延伸步道,景色秀麗歎為觀止。http://www.pse100i.idv.tw/n/bitou/bitou010.htm
稜谷步道
稜谷步道
海天一色
綠意盎然的稜谷步道
基隆嶼
俯瞰鼻頭漁村
遠眺雞籠山
我們從鼻頭國小的山海關進入鼻頭角稜谷步道與鼻頭角燈塔
回程時
改走鼻頭漁港的下山路線
出山口就是這等景象---漁村住宅區
往龍洞的方向
路旁的玩水度假餐廳
龍洞灣岬步道
從龍洞岬步道至高點一窺鼻頭角步道之全貌
其中
紅色屋瓦與房舍便是鼻頭國小
地質解說-鼻頭角
在鼻頭隧道前,我們進入鼻頭漁港,冬季的漁港特別冷清。港口前的海蝕平台在無情的海浪侵蝕下,只好放著大量的消波塊來阻擋風浪。高聳的海蝕崖在右側,這邊的岩層主要是灰色砂岩,及深色泥質頁岩構成,前方的鼻頭(岬),似乎特別突出,這也是鼻頭角的由來。
前些年的岩塊早已被侵蝕,搬運至海中了,要到另側的岸邊,只好涉水而過。經過鼻角後,別有洞天,可看到豆腐岩、海階及生痕化石。在龍洞岬與鼻頭岬之間有一個灣,稱為龍洞灣。其中岬與岬之間被龍洞斷層所切開。經斷層錯動抬升後造成兩地地層有明顯的不同。
鼻頭地質年代大概六百萬年前,但經斷層另側的龍洞地層,地質年代可達三前五百萬年前。抬升的地層易受風化與侵蝕。鼻頭地層中常可看到不同的層理、交錯層及波痕等沈積構造。鼻頭角以海崖、海階以及差異侵蝕現象著名。由於海水面的升降或地層受外力而隆起,而將海蝕平台抬升於海平面以上,與之後再發育而成的海蝕平台形成階梯狀的構造,稱之為『海階』。鼻頭的海階直接證明地殼抬升的證據,也知大地變動的緩慢。
From: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2/C0225200325/2/5.htm
龍洞崖
龍洞整個是由北濱最古老、最堅硬的岩石「四稜砂岩」(如圖所示)所構成的喔!四稜砂岩主要的成分是石英岩質砂岩和頁岩,在成岩作用時膠結良好,所以岩層非常的堅硬。龍洞的岩層因為「斷層錯動」的緣故。形成很多小斷層線與節理,兩組的節理將岩層切割成許多方形的小岩塊,在斷層形成時,岩層相對的上下運動,在岩壁上磨出許多光滑的擦痕。
在龍洞也可看到風化紋,造成的原因是雨水或海水沿著岩石的破裂面,使得含有鐵質礦物的部分產生氧化作用,結果便形成氧化鐵的帶狀花紋(如圖所示)。在龍洞灣下可見到地壘與地塹的地形,斷層擦痕上石英的結晶產生,但近年來因遊客的任意採取,石英幾乎已消失殆盡。
而在景點介紹的時候,我們提過「龍洞擁有東北角最古老的岩層,厚層白色砂岩及礫岩。中間夾有石英礫岩,這是由斷層擦痕變質得到的結果」,這樣的結果,在上面的敘述中已得到解釋了!而在龍洞南側海灣,岩層是暗灰色至黑色頁岩,中間常常夾帶灰色粉砂岩,常常可發現海相化石,但現在已經人為的因素,或許化石已經很難再看見啦!
龍洞岬的介紹
我們從龍洞公園旁的西陵嚴寺(龍洞隧道旁),直接到達龍洞岬,沿路可不好走,尤其我們考察的當天氣候不好,風既大又冷,所以走得很辛苦。但從龍洞岬可以清楚看到北部濱海最老的地層-四陵砂岩。大約在三百萬年至五百萬年前,這個地方發生了不少地質運動,所以造成了現今的地形地貌。
附帶一提,此處筆直的岩壁即為熱愛攀岩者的攀岩聖地。
而在此處的地質景觀上,可分為斷層擦痕、斷層線、地塹與地壘、節理數種,我們左邊的圖已經有說明了,請大家直接參閱。
From: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2/C0225200325/2/6.htm
遠眺富貴角
海蝕岬
龍洞岬
許多海釣客
離開龍洞、鼻頭角後
前往萬里鄉喝咖啡看夕陽
夕陽似乎在另一頭
即淡水的方向才對喔!
基隆嶼
就說嘛!
夕陽在淡水那個方向
我們沿著淡金公路往淡水的方向開
皇天不負苦心人
在淡海的路上
真的讓我看到如同荷包蛋般的夕陽
好美喔!
天都黑了
還朝著富貴角前進
天邊的滿月
是否笑說我的愚癡
天黑了不回家
還來造訪富貴角燈塔
燈塔步道上
橫行霸道的?蟹
富貴角燈塔
左下方的海灘上
是赫赫有名的《老梅石槽》
天太黑了
什麼也看不到
關於《老梅石槽》
在網路上發現了不錯的文章
與各位分享之
以下引用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老梅石槽》
我曾見過不少老梅石槽的攝影作品,驚訝之餘,不免會懷疑,這或許是出自攝影技巧,或許是攝影師耐心等待她一年之中最美的片刻所刻意拍出來的;總之,景色過於美麗,便會讓人覺得有些虛幻,良辰美景豈能恆存於現實之中? 「石槽」,是地質名詞。老梅石槽,位於台北縣石門鄉老梅村的海岸,大約在富貴岬角東南側約一公里處。老梅溪發源自竹子山,向北流經老梅村入海,由於受到東北季風波浪搬運及堆積作用,於是在老梅附近形成海岸沙丘,而介於海灘與海水間卻產生一種特殊的石槽景觀。這是由於海岸礁岩地層上升,經過波浪長期的歲月沖刷,質地鬆軟的部份被侵蝕,於是剩下較堅硬的岩石部份就形成縱向的溝槽(註1)。石槽,是老梅海岸最特殊的地質景觀。 去年九月我走訪富貴岬角,曾遠遠眺望老梅海岸,看見沙灘綿延,而沙灘海水交會處卻出現一排岩石,這是我初次目睹老梅石槽,然而由於距離遙遠,遠看只覺石槽模糊朦朧而已。後來,又見過幾次山友拍攝的老梅石槽照片後,對這景點就更念念而不能忘。 今天獨自走訪北海岸,便將老梅石槽列入其中一站。我從萬里至金山,再從金山至石門。過石門洞之後,老梅就已不遠了。大約在淡金公路26公里處,看見老梅的標誌,於是從淡金公路轉入老梅,順著主要大街直行,過老梅國小後,看見石槽標誌,過一小橋後右轉,有狹窄的道路通往海岸。這條路車道狹小,約走幾百公尺遠,就來到了老梅海邊。
停好車,海灘就在附近。海灘的沙丘之上有廢棄的碉堡及成排的防風竹籬,沙灘上夾雜著不少細小石頭,或許是本區海岸的特色。沿著沙灘往富貴岬角方向走,約一分鐘,沙灘海水處便出現了石槽景觀。 我該怎麼形容石槽呢?有點像是一隻隻瘦骨嶙峋的綠色海豚成排躺於沙灘上,又像是一長條大魚肉被大廚切成一塊塊長條狀,整齊地排列著,供人欣賞。 石槽的岩脊則紋理美麗,附滿翠綠的海藻,槽溝內有海水及積沙。我親自來到老梅海岸才能相信,原來美景自有天成,非攝影鏡頭所能矯作,攝影師能做的只是錦上添花的工夫而已。 這裡的石槽礁岩何以能如此翠綠而多姿呢?原來,這礁石是火山岩,適合海藻類附著生長,海藻死去後,殘骸硬化成一層薄薄的石灰質,新的藻類就在這層石灰質上,繼續附著生長,如此一生一死不停地循環,終於堆疊出這美麗的藻礁。老梅石槽之美,非一朝一夕,而是長年歲月累積形成的。 今天遊客不多,約六、七位而已,但都不像是一般的遊客。每個人都帶著裝備齊全的攝影器材,在海岸邊專注地拍攝石槽景觀,我的數位相機相形而見絀,讓我看起來像是個準備不周的旅人。 海風輕拂,海水輕盪,我走在老梅沙灘低徊沈思。國家海岸有如此石槽美景,如何能夠不感動? 旅記日期:2005.05.05 (旅遊日期:2005.04.22)來源: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0253.html
暑假前往北海岸以及東北角
請記得做好防曬的工作
要不然
就會和我一樣曬黑了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