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龍斌--新父母學 |
如果要給孩子一個一輩子的禮物,可能沒有父母會回答,給孩子很多的補習和考試。
只是,為什麼台灣的孩子很難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 不少父母看到,引領孩子不只要給動機、興趣,還不能有一絲的勉強,否則會破壞學習的胃口。台北市長郝龍斌是一個好例子。
他與妻子高閬仙從小到大都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但他們卻不迷信高學歷,三個孩子幾乎不補習。 他們相較下是「完美父母」,但卻不期待有「完美小孩」。為什麼?
|
文/李雪莉 |
天下雜誌368期 |
人生不是跑百米,而是馬拉松
我的父職扮演,跟我的父親(郝柏村)不太一樣。我父親在我十七、八歲以前,根本不在家裡,他三個月回家一次。從某種角度來看,他對小孩是比較溺愛的,他回來就帶我們吃東西、買玩具、看電影。
但是,我父親在我成長過程中,很清楚告訴我:你的人生,要自己負責。像我高中畢業,我父親希望我進軍校,我沒有去;我念完博士回來,他希望我多留美國兩年再回來,我也沒聽他的;然後我在台大升到教授的時候,我要去選立法委員,我父親也反對啊!雖然有衝突,但他不勉強我,只跟我說:這是你的人生,你自己要想清楚要做的事情。所以,我對我的小孩(老大、老二是女兒,老三是兒子,三個各相差九歲,最小的是小二,最大已出社會工作),只要求幾件事情,第一,要有關懷社會的心;第二,有是非觀念,做規矩的人;第三,快樂生活。至於書念得好不好、將來有沒有成就,我不在乎。
所以我的小孩,功課都不好。在學校班上成績都不好。我完全沒有掙扎,有我的道理。 我自己一直以來成績很好,我太太的成績也很好,我們兩個都考到台大,可是我們兩個有個共同的認知就是:成績不重要、學業不重要。
我們那時聯考要考到我們這個系(台大農化系,當時排名台大醫科後面),大概是考到全國一百五十名左右,才考得進來。可是,我們注意到,當初書念得最好的學生,大學畢業後,有一半以上的同學幾乎都沒有再念上去了,為什麼?因為就是填鴨式的教育讓你覺得學習是件很痛苦的事情。
我印象深刻,台大畢業那天,坐在旁邊那位女生對我說,「今天畢業,我這輩子再也不需要讀書了。」那句話對我是一種shock(震驚),把讀書與學習視為痛苦,這樣的人,我可以預期大學畢業就會停在那裡,不再成長。
保持好奇心最重要 我跟我太太始終相信一件事,一個孩子的發展,重要的是保持好奇心;我們的人生不是跑百米,人生是馬拉松;求知慾是人天生的本能,就像你的食慾、性慾一樣,每個人都有求知慾,可是,為什麼我們這麼多優秀的人到後來沒有求知慾?因為過度的斲傷讓它失去了。
所以,我最常問孩子的一句話是:今天高不高興?我寧願她們平常多看課外讀物,也不要死背填鴨的試題。 很明顯的,我的小孩就是小時候沒在課業上累積,所以成績不好,問題是,她們有學習的興趣、有好奇心。她們沒有到處學才藝,只有我兒子對下圍棋和打跆拳有興趣,二女兒也打跆拳。其他什麼都沒補。補習或花錢學東西,都是他們要求。
我一上台就跟教育局講,將來台北市,尤其是國小階段或國中階段,絕對不要把智育當做最重要的事,這段時間正好是培養他們的體能、養成他們閱讀的習慣,而不是給他們一大堆的功課、教他們一堆算數,而是培養非常廣泛的興趣。
從生活習慣教起 但我很重視孩子有正確的人生觀與正常生活習慣。 我的孩子從幼稚園開始就學會綁鞋帶;從他們小學開始,就要求他們吃完飯把碗盤與桌子收好,拿到清洗檯,簡單沖水。我們會讓孩子覺得,做這些事情很有成就感或值得驕傲。用鼓勵的方式讓小孩子做該做的事,是我和太太的習慣。
另一個可以分享的,是絕不要讓孩子怕你。讓孩子把你當朋友,跟你分享事情,你才能真正影響他、了解他。這是滿快樂的經驗。
|
轉載自:http://www.lcenter.com.tw/hope/ParentDetail.asp?no=35